近几年,大数据蓬勃兴起。而“人多、面广、事杂”的传统环卫管理模式,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。
目前,国内环卫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经历了环卫监控、数字环卫、智能环卫和智慧环卫几个阶段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,“互联网+环卫”的智慧环卫管理模式,不断取得良好效果。
10月28日,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智慧环卫专业委员会主办的“第一届中国智慧环卫高峰论坛”在北京召开。论坛现场发布2016智慧环卫产业发展报告,并由行业专家系统讲解环卫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。
借此机会,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平文,从大数据角度解读智慧环卫。张平文预计,到2019年,环卫产业(含环卫设备、环卫服务、垃圾处理)总规模将迎来超过2200亿元的市场空间。
中国城市报:把大数据和环卫结合在一起,这有何优势?
张平文:信息化能优化流程。比如很多垃圾桶,到底摆在什么位置,多长时间清理一次,摆放多大容量,这可以通过大数据非常精准的测算出来。另外,大数据还能减少库存,化解过剩产能。
中国城市报:目前,智慧环卫是一个热门词,其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发展现状如何?哪几个城市做的较好?
张平文:大数据的发展情况是由需求决定的。照理说,发展最快的应该是长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,但贵州的大数据现在也很火,这和贵阳市委书记的重视分不开——他曾任职北京中关村的负责人,因此深知大数据的重要性,也就把大数据思维带到了贵州,大贵州就成了大数据的中心。未来,上海在这方面的潜力也很大。
中国城市报:不少人提到大数据,都觉得很艰深,您能举个例子,大数据如何能提高城市的环卫水平,让市民受益?
张平文:城市公共厕所,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环卫与政府管理水平。我们经常看见女生厕所门前要排队,为什么男女生厕所的位置就必须一样多?这个问题通过大数据很容易就能解决。在一个公园里,哪个区域人流多,男女人数比例是多少,两类人使用厕所的平均时长各多少等,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反馈后,得到最佳的分配方案。
中国城市报:大数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?它还能在哪些方面提升城市生活水平?
张平文:大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载体。以前也有数据,而近些年大数据发展迅猛的原因是,存储设备越来越便宜、计算设备越来越快,低成本和新技术给其创造了良好土壤。
大数据有个特点,即大数据用的人越多,就越准确。举个例子,百度、高德地图等软件规划出来的路线图,远比公路上的指示牌准确得多。通过手机搜集到的大数据,可以判定一个人的方位,运行速度等,越多人在使用,这个数据反馈的信息就越精准。
中国城市报:您之前提过,智慧环卫拖了智慧城市的后腿,这如何理解?
张平文:智慧环卫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但往往拖了智慧城市的后腿。环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,目前不管是在形象上、薪酬待遇、人才储备上等,都并不太理想。人们谈起大数据,都是一些高大上的行业,高端人才普遍年薪在60万元以上。把大数据和环卫结合在一起,现在企业愿意支付的数据分析人才年薪一般只有20万元,这就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。说到底,还是意识不够。
中国城市报:在发展智慧环卫这方面,现阶段还有哪些障碍?
张平文:目前环卫行业的企业规模都较小,另外大量的数据都掌握在政府手中,如何实现融合、实现行业和企业间的跨界,这是需要思考的。拿我自己最近研发的一个雾霾系统大数据平台为例,最难的地方在于不知道污染源在哪,这就意味着政府的“信息开放”很重要。
中国城市报:在中国,大数据未来的前景如何?
张平文:中国的大数据前景非常好,缺的是人才,但是我们有市场。大数据能极大方便人们的生活,过去我们总在模仿,将来要更注重创新。
2017-03-07
2018-03-23
2017-04-14
2017-05-05